在现今的高等教育机构中,学生成绩的合格率被视为教学中的“铁律”。然而,这一做法背后隐藏着诸多问题和矛盾。一方面,教学管理以合格率作为衡量标准;另一方面,选课时的“红黑榜”给授课教师带来了挑战,这已成为当前高校教学管理的焦点问题。
合格率成为教学管理手段
目前,众多高等院校将学生成绩的合格率视为一种提升教学管理效率的有效策略。以此为宗旨,合格率数据已成为一个关键的评估标准。例如,部分高校会按学期或学年对各个专业及班级的合格率进行统计。这一数据在诸多高校中已成为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然而,这种单一的合格率要求在实际教学中存在不足。一旦高校过分关注这一数字,便可能忽视教学质量的其他关键要素。
众多高校的实际情况表明,为达到合格率标准,部分课程的教学深度与广度可能遭受限制。任课教师为迎合此目标,在考核方式上可能作出相应调整,导致教学计划难以全面实施于理想状态。
教师的两难选择
触发当前要求,教师遭遇了艰难的抉择。若严格遵循教学规范,如蔡渊迪般严谨教学,教学质量固然得以保证,然而学生的优秀与合格比例却可能相对较低。在此情形下,教师可能需接受高校指令,对课程进行必要的调整。以某些高校的专业课程为例,若教师严格执行高标准教学,导致期末考试学生及格率过低,便将承受课程整改的压力。
然而,若任课教师采取宽容态度,学生的优秀与合格比例确实会上升,然而这种做法可能引发高校教学质量的整体下滑。此类现象并非孤立,众多高校教师在此类选择面前常感矛盾重重,教学心态亦随之受影响。
考核的真实意义
在学校的教学活动中,学习与考核是相伴而生的。考核不仅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评估,更是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监督的重要方式。北大教育学院研究员卢晓东对此表示高度赞同,认为严格的教学习惯至关重要。考核如同一个检测工具,对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进行质量把关。
现实中,考核的初衷已被曲解,众多学生普遍觉得在传统教育模式下的考核方式存在缺陷。众多高等院校的教学内容显得过时,一些教材沿用数十年,教学模式也趋于僵化,例如长期维持“教师讲授,学生聆听”的单一模式。这种现象导致学生逐渐对课堂失去兴趣,进而妨碍了考核在教学质量监控方面作用的正常发挥。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当前,我国大学生学习模式经历了显著变革。不少学生对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表现出不青睐态度,其中一些学生在课堂上利用手机在视频平台上参与网络课程,他们认为这种方式更高效。举例来说,有大学生反映,通过网络他们能够搜寻到更符合个人需求的课程资源。
同时,部分学生提出了通过不参加课堂学习而仅通过考试获得学分的方法。这一现象主要源于某些特定情况,例如,转专业学生在补修课程时常常遇到上课时间与原有课程时间冲突的问题。这表明学生们渴望在学习方式上拥有更大的自主选择权,然而,现行的教学模式并未能有效满足这一需求。
教学与就业实用性的冲突
众多大学生倾向于评估所学知识的实用性,以及其是否能助力获得理想职位。贵州大学的田蒙奎指出,一些高校教师过于重视科研,而忽视了教学,这导致学生在校期间获取的知识较为有限。以工业设计专业为例,部分毕业生为了从事相关行业,需额外付费参加课外培训班以深化学习,因为单纯课堂学习难以满足就业需求。因此,许多学生期望学校课程能够简化,以便有更多时间投入到对就业更有益的活动上,这一愿望与高校提升教学质量的宗旨相悖。
高校教师的转型
在网络与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当下,大学教师角色正经历着转变。文双春提出,教师应从单纯的教育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助者和指导者。随着学生在学习途径和内容上拥有更多选择,如网络课程、在线教学等,他们对于学习内容、方式、对象、地点及时间等方面拥有了更多自主权。教师需凸显其不可替代的价值,不应仅限于传统教学模式,以更好地迎合教学进步的需求。
在当前高校将学生成绩合格率作为教学管理关键指标之际,如何协调教学质量、教师教学方法、学生学习需求与就业实用性之间的平衡点,成为亟待探讨的话题。我们诚挚邀请读者在评论区发表见解,并期待大家点赞及转发本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