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博物馆珍藏的高善穆石造像塔,其历史文化价值尤为丰富。2024年4月10日,该展品一经展出,便迅速吸引了众多目光。这座石塔,源自酒泉市石佛湾子,其出土背景引发人们浓厚的兴趣。
石塔的基本信息
高善穆石造像塔以黑色玄武岩雕刻而成,其高度为44.6厘米,底径15.2厘米。塔身由六个部分构成,尽管基座已失,但整体艺术美感依然显著。该塔始建于北凉承玄元年,即公元428年,由高善穆为纪念父母而建。此塔的建造体现了当时孝道文化的盛行,通过建造塔形结构表达对父母的美好祝愿。塔的基本信息详实明确,揭示了当时的雕刻技艺与艺术水准。同时,它也为研究古代造像塔的结构特点等提供了具体实例。

石塔的文化融合体现
石塔见证了佛教与道教的交融。其上北斗七星与八卦符号交织,这一独特现象在佛塔上显得尤为突出。此塔坐落于十六国时期北凉的河西走廊,丝绸之路的要冲。佛教沿此道东行,与本土道教相互影响,石塔便成了这种文化融合的象征。当时,众多佛教造像和塔寺建筑被引入,在文化交流的推动下,佛塔上出现道教元素的现象逐渐显现。
石塔与宗教修行
石塔与宗教修行活动密切相关。据甘肃省博物馆工作人员所述,石塔底部曾设有石榫,便于放置于基座之上。僧侣与信众可围绕塔体顺时针方向念诵经文、执行佛教仪式,亦或在周边区域静坐冥想。这种做法是当时宗教修行的一种典型方式。多数石造像塔由信徒为祈求父母及家族平安而建,侧面反映了宗教信仰在当时社会生活与家庭关系中的广泛影响。通过研究同期佛塔,可以发现这种布局与宗教活动形式在当时宗教场所中较为普遍。
石塔成为国宝的原因

高善穆石造像塔被评为国宝级文物并非偶然。其雕刻工艺精湛,保存状态良好,实属罕见。历经岁月洗礼,仍保持较高水平,凸显其在材料与工艺上的独特性。此外,该塔拥有确切的历史纪年,确切地表明其诞生于公元428年。尤为重要的是,它生动地描绘了佛教传入中国并与本土道教融合的历史过程,为研究古代宗教交流史与文化史融合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极高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石塔的铭文意义
石塔上的铭文是探究其起源和发展的关键证据。铭文详细记载了高善穆为报答父母恩情而建造释迦文尼得道塔的初衷。除佛经内容外,铭文中还提及了“承玄”这一年号。这些铭文犹如开启历史之门的关键,使我们得以从中解析出建塔的初衷、宗教寓意以及所处的历史阶段。文博馆员高一竑正是通过这些铭文,挖掘出了关于此石塔的丰富信息。
石塔见证的历史时期
石塔是北凉时期宗教信仰与文化交融的见证。那时,北凉统治阶层积极推崇佛法,佛教艺术因而兴盛,并向东传播。出土文物清晰地展现了这些宗教建筑沿丝绸之路传播的历史印记。众多宗教建筑的出现,不仅体现了统治阶层对佛教的推广力度,也反映了民众对佛教接受度的逐渐提高。在此背景下,高善穆石造像塔不仅融合了佛教元素,还融入了道教特色,展现了当时社会文化的多元与包容。

关于此类融合佛教与道教文化的历史文物,我们现代人在保存与传承其文化价值方面应如何着手?期待读者朋友们发表见解,积极参与互动。同时,恳请大家点赞并转发本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