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2024年中国农产品冷链物流:30742.7万立方米仓储能力大曝光

2024-11-30 18:20:10来源:北方时空

11月29日,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一份对农产品产地冷链物流进行了深入分析的报告正式亮相。该报告堪称农产品冷链物流领域的重要里程碑,所蕴含的详实数据对关注农业发展的人来说,是一份极其珍贵的参考资料。

报告编著来源

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负责《中国农产品产地冷链物流发展报告(2024)》的编制工作,并从宏观角度进行管理。该报告于11月29日在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公布,这一活动具有广泛影响力。交易会上汇集了众多农业领域的专业人士,为报告的发布创造了理想环境。此举体现了发布方对报告的高度重视,期望通过此平台让更多从业者及关注者了解报告内容。报告发布地广州,作为农产品交易和流通的关键城市,进一步促进了报告的传播。

2023年,农业农村部采取了一项明智决策。该部门首次将产地仓储保鲜设施纳入《农业综合统计调查制度》的调查范畴。这一举措直击要害,鉴于产地仓储保鲜设施在冷链物流环节中的关键地位。该设施纳入调查后,有助于全面系统地整理相关数据和信息。

调查指标设置

调查中,对产地仓储保鲜能力及全年低温处理量,从静态与动态两个角度进行考量,方法科学且全面。针对果蔬、肉蛋奶、水产等关键品类,设立了18项全国性指标。这一全面指标体系,宛如一张精细的网,能收集到多方面的数据信息。借助这些指标,可以深入探究农产品产地冷链物流的诸多要素。

此次全国性调查意义重大。它能够收集不同区域乃至全国的整体数据,从而助力国家从宏观角度把握发展态势。这对于制定政策、评估地区发展均衡性均具有显著作用。同时,它也便于各地区相互学习,比如,表现优异的东部地区在冷冻保鲜方面的成功经验,可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

当前全国规模情况

数据显示,全国产地仓储保鲜设施的总规模达到30742.7万立方米,其仓储保鲜能力为6694.5万吨。这一数字背后涉及众多冷藏库的设立和保鲜设施的运营等多个方面。这些设施确保了农产品从产地到消费者手中的新鲜度。在区域分布上,东部、中部、西部、东北部的占比分别为29.6%、19.5%、42.7%和8.2%,这一比例反映了各地区在仓储保鲜设施建设和布局上的不同特点。

西部地区的比例较高,这或许是因为该地区拥有众多农产品生产地,以及众多需要保鲜、储存和运输的特色产品,如新疆的瓜果等。相比之下,东北部的比例较低,这可能与当地的人口密度和农产品输出结构有关。这些因素都应在未来的冷链物流规划中予以充分考虑。

产地低温处理率相关

《“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中采纳了农产品产地低温处理率作为关键评估标准。这一指标揭示了生鲜农产品在产地经过预冷、冷藏等冷链环节的处理比例。其计算方法为实际低温处理农产品的重量与理论上应低温处理的农产品重量之比。这一比例至关重要,宛如评估农产品冷链物流完整性的关键成绩。

该指标精确反映了冷链设施建设和运营成效。至2023年,我国农产品在产地实施的综合低温处理率达到了32.0%,较2020年提升了11个百分点,这一提升幅度相当可观。具体来看,果蔬、肉类、水产品的产地低温处理率分别为24.0%、80.0%、83.0%。这一数据揭示了各类农产品在冷链处理上的不同水平,其中肉类和水产品在低温处理方面表现更为突出。

冷链物流发展态势

根据上述数据,我国冷链物流行业呈现积极发展趋势。仓储保鲜设施规模与总量持续扩大,低温处理率等关键指标亦稳步提升。这得益于国家的高度关注、相关部门的规划与指导,以及从业者的不懈努力。尽管区域发展存在不平衡,各类产品处理率存在差异,但整体上行业正稳步上升。

新兴的冷链物流企业正逐渐崭露头角,这些企业在技术创新上不遗余力,有效削减了冷链运作的成本。同时,众多产区的当地政府也在持续增强政策支持,以吸引投资并推动区域冷链物流业的增长。

对发展的展望

农产品领域内的冷链物流发展潜力巨大。国家层面需进一步减少地区间的不均衡,或许需推出更多扶持低占比区域的政策。此外,针对不同品类间的差异,研究如何有针对性地提升果蔬冷链处理比例亦是一项重要议题。

同时需留意全球冷链物流的演变方向,采纳前沿的冷链技术与管理方式。针对这一问题,向读者朋友们提出疑问:在提高农产品产地冷链物流能力方面,是技术革新更为关键还是政策支持更为关键?期待各位在评论区发表观点,点赞并分享,以促进更多人对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议题的讨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