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社会,情感问题普遍存在。一些不法分子假扮“情感导师”,趁人脆弱之际进行诈骗,这一现象既成为社会热点,也触动了公众的痛感神经。
寻找情感帮助却遇骗局
经历情感打击的许多人寻求网络援助。例如,叶羊在与男友分手后,通过观看情感直播,被引导参与所谓的情感辅导,期望解决困境,却接连遭遇收费陷阱。类似地,包彩在填写情感咨询档案后,遭遇了不端服务。此类事件反映出,公众对情感咨询的需求未得到规范满足,反而遭受了诈骗。调查发现,众多人都有过被诱导消费却未获得相应服务的经历。
该现象持续存在,原因是受情感困扰的人数众多,且在遭受伤害时,许多人往往难以保持清晰的判断,这为骗子提供了作案机会。
情感机构拉客手段
调查结果显示,情感机构吸引客户主要通过两种手段。首先,它们通过运营情感类账号来吸引用户主动与之联系。其次,它们在诸如“求复合”等情感问题的帖子下积极发起攻势。通过这些方法,他们能够精确锁定潜在客户。举例来说,在众多情感类社交媒体内容中,不难发现这些账号的存在。这两种策略为它们提供了稳定的客户来源,并成为实施诈骗的关键前提。这些策略环环相扣,诱使人们陷入陷阱。
独特的筛选对象标准
这些情感咨询机构并不对所有面临情感困扰的人提供服务,设有特定的筛选条件。例如,当记者以学生身份尝试联系时,得到的答复是25岁以下者无法获得帮助,此后便未再收到任何回应。这种筛选机制可能基于他们认为学生或年轻人可能经济条件有限,或者不易上当受骗,因此他们选择专注于服务那些具有一定经济基础且情感上处于迷茫脆弱状态的人群。
情感导师的情感勒索
寻求情感辅导的人往往处于心理脆弱状态,然而部分所谓的“导师”却实施情感敲诈。以叶羊为例,她的“导师”要求她在与前男友沟通时不得与前男友联系,这实际上是一种操控。当叶羊意识到上当并要求退款时,该“导师”不仅拒绝退款,还反咬一口。这种行为无疑是在受害者的心灵创伤上进一步加盐,使得本已遭受情感伤害的人再次承受经济和精神的双重打击。
证书背后的灰色地带
所出示的心理咨询师基础培训合格证、会员单位证等,这些“情感导师”所用的证明,存在模糊地带。他们借助这些看似正规的文件,提升自身可信度,以此诱使客户信任。然而,这些证书的真实性存疑,可能并不具备相应资质。这种以证书为伪装,欺骗公众的行为,是骗局的关键部分。众多受害者正是因为这些证书而放松了警惕,最终上当受骗。
应对情感问题的正确态度
情感创伤时期,多数人身边缺少坚实的支持网络。然而,妥善处理情感问题至关重要。例如,包彩计划对情感服务机构提起诉讼,显示出她的抗争精神。刘婷提倡“学会接受失去”,并倡导“接受发生”。她旨在在不遭受新的伤害的前提下,为自己开拓更多可能性。这一观点提醒我们,在处理感情问题时,应保持冷静,避免盲目采取行动。
您是否曾遭遇过类似的情感咨询困扰?对于如何应对此类情感诈骗,您有何高见?期待各位点赞并转发,共同助力更多人免受此类欺诈之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