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联合国人居署发布的《世界城市报告》揭示了众多紧迫问题,包括全球城市绿地面积的缩减、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不力、资金短缺以及气候干预对弱势群体的负面影响,这些现象令人担忧。这些问题与民众生活紧密相连,解决它们成为当前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
绿地面积急剧下降
城市绿地减少现象不容忽视。在1990年至2020年的30年间,全球城市绿地平均比率从19.5%降至13.9%,降幅达5.6%,这一变化显示出城市正逐渐失去其自然屏障。昔日草地、树林等地逐渐被城市化进程所侵蚀。绿地减少的直接负面影响已初见端倪,预计到2040年,超过20亿城市居民将面临至少0.5摄氏度的额外气温上升。这一现象不仅影响居民的生活舒适度,高温还可能带来健康风险。
当前形势显示,城市环境问题将愈发加剧。昔日绿意盎然的区域,正逐渐被摩天大楼所取代。人们往往在失去后才意识到绿地的重要性。若不采取及时措施,众多居民将面临高温环境的挑战。
应对气候行动不足
当前,全球正遭受气候变化引发的危机波及。然而,面对这一严峻的挑战,城市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举措尚显不足。尽管公众对气候变化的关注度在逐渐上升,但实际行动的强度与所面临的挑战的规模和难度并不匹配。无论是城市规划还是具体环保措施,诸多方面仍处于初级阶段。
诸多城市虽实施了环保措施,却面临执行难题。企业出于自身利益考量,对绿色转型持消极态度;尽管市民环保意识有所增强,但在日常生活里,依然广泛使用非环保能源产品。
建设资金缺口巨大
建设和维护气候适应型城市系统,需投入巨额资金。据估算,每年所需资金介于4.5万亿至5.4万亿美元。然而,当前可动用的资金仅有8310亿美元。这一巨大资金缺口,导致众多环保与气候恢复项目难以顺利进行。
资金短缺导致无法对城市老旧环保设施进行更新,如某些城市的污水处理系统亟需更新换代。然而,因资金不足,这些城市只能维持使用效率低下的旧系统,进而加剧了城市微气候的恶化及环境问题。
气候干预伤害脆弱人群
在众多地区,气候干预措施未能实现既定目标,有时甚至产生了负面效果。以建设公园为例,公园本应成为城市的绿色呼吸空间,对城市整体环境改善大有裨益。但遗憾的是,贫困家庭因公园的建立而被迫搬迁,或因房产价值上涨而无力承担租金。
气候干预计划执行过程中,对易受伤害群体的防护措施存在不足。原本居于社会边缘的群体,在政策推行中遭受了不利影响。其居住权和生存状态未得到根本保障。
世界城市论坛进行中
开罗,埃及首都,正举办第12届世界城市论坛,活动日期为4日至8日。此次论坛重点讨论了将可持续发展目标本地化以及应对全球挑战所需的地方行动和倡议等关键议题。与会者包括众多专家、学者以及城市建设者。他们共同探讨了在城市发展中如何保护绿地,以及如何使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更加高效。
论坛为各国及地区提供了交流经验的平台。例如,一些发达国家在城市绿地改造方面积累了成功的经验,这些经验可供发展中国家借鉴。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每个城市的发展基础和现状各有差异,因此不能盲目照搬。
未来城市发展的思考
城市发展方向的抉择迫在眉睫。究竟是继续大规模建设,不惜以绿化空间为代价,还是秉持环保理念,优先推进可持续发展?面对气候变化,城市亟需增强应对措施,同时亦需充足的资金投入。
为了在确保对易受伤害群体关怀的同时推动气候干预计划,政府、企业及社会各界需携手协作。各城市需借鉴开罗世界城市论坛的丰富经验和启迪。作为普通读者,您认为可以为本城市可持续发展贡献哪些力量?期待大家积极参与讨论,并点赞及转发本文。